EN
×
EN
  • 业务咨询

    中国:

    Email: marketing@medicilon.com.cn

    业务咨询专线:400-780-8018

    (仅限服务咨询,其他事宜请拨打川沙总部电话)

    川沙总部电话: +86 (21) 5859-1500

    海外:

    +1(781)535-1428(U.S.)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线留言×
点击切换
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一载为序,未来已来 | 美迪西波士顿研发中心一周年庆典圆满举行

2025-10-31
|
访问量:

这是一次智慧的交汇,近百位学术泰斗、产业领袖、投资翘楚齐聚波士顿;

这是一次前沿的探索,癌症免疫治疗、AI+生物医药、生物电子医学等热点领域深度碰撞;

这是一次成果的见证,美迪西境外业务稳健增长,新订单与收入实现显著提升。

10月24日,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波士顿研发中心于波士顿Exchange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一周年庆典论坛暨晚宴。

致初心:立足波士顿,融汇全球医药创新资源

美迪西创始人、董事长&CEO陈春麟博士.webp

美迪西创始人、董事长&CEO陈春麟博士

庆典伊始,美迪西创始人、董事长&CEO陈春麟博士发表开幕致辞。他指出,美迪西的使命不仅是提供服务,更是作为全球生物技术公司、科研机构及初创公司成长的坚定同行者,已成功助力众多伙伴实现IPO里程碑。展望未来,美迪西将持续拓展在美业务,深化中美科研合作,期待与全球科学家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生物医药研发的创新与突破。

探前沿:四大主题演讲,勾勒医药未来蓝图

紧随其后的主题演讲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四位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轮番登场,深度解读了AI制药、柔癌症免疫、性生物电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前瞻洞见,共同勾勒出生命科学未来的创新蓝图。

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webp

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

Alex Zhavoronkov博士,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以“从分子到药物:AI驱动的临床生物技术创新之力”为题,系统阐述了AI在药物发现中的革命性作用。他介绍,公司建立的全流程AI平台可实现每六个月一次迭代,显著提升研发效率。在特发性肺纤维化项目中,团队仅用传统方法一小部分时间就完成从靶点识别到临床前研究的全过程,目前该药物已在澳中两国同步开展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Zhavoronkov博士指出,AI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研发核心驱动力,未来有望实现超越人类水平的药物发现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GV20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Xiaole Shirley Liu.webp

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GV20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Xiaole Shirley Liu

Xiaole Shirley Liu,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GV20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在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下一代癌症生物疗法”的分享中指出,尽管PD-1/PD-L1抗体仅对约20%的患者有效,其团队通过自研TRUST算法从数万肿瘤RNA数据中重建近2亿抗体序列,发现全新免疫检查点靶点IGSF8。该靶点在多类实体瘤中高表达,其抗体药物在临床前及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团队借助AI加速靶点发现、临床试验与流程优化,使药物在5年内以约6000万美元成本推进至临床II期,实现约4倍提速,凸显AI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哈佛大学助理教授Jia Liu.webp

哈佛大学助理教授Jia Liu

Jia LiuJia Liu,哈佛大学助理教授,以“用于干细胞工程与脑机接口的软性柔性生物电子学”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在柔性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突破。针对传统脑机接口因器件刚性导致的信号衰减问题,他们开发出纳米级柔性电子器件,实现了在小鼠脑中连续监测单个神经元活动长达14个月。团队进一步提出“组织发生式展开”技术,使传感器能随器官或类器官生长而自动分布,形成三维集成传感网络。该技术不仅推动了神经科学、肿瘤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的发展,也为个性化医疗、器官修复、脑机接口等应用领域打开了全新可能。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 Gordon J. Freeman.webp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 Gordon J. Freeman

Gordon J. Freeman,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与耐药机制”为题,系统回顾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指出尽管PD-1/PD-L1疗法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在多数实体瘤中响应率仍有限。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调控PD-L2/RGMB轴影响PD-1疗效,并成功开发特异性阻断抗体。此外,他们识别出与PD-L1互斥表达的新型免疫检查点B7H7,成为PD-1耐药患者的潜在新靶点。针对B7H7的双特异性抗体已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显著疗效,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提供了新方向。

破界限:跨越鸿沟,共破AI落地难题

圆桌论坛环节.webp

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来自药物发现、细胞治疗、AI平台开发及疫苗研发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包括Gordon J. Freeman博士、Huijuan Li博士、Hong Chen博士、Alex Zhavoronkov博士、Jia Liu博士、John Yu博士等,围绕“跨越鸿沟:从AI洞见到产业落地”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聚焦于如何将前沿AI模型转化为稳定、可靠、可复现的工业级解决方案,针对数据标准化、算法可解释性、跨学科团队构建、监管协同等关键议题分享实战经验、交换深度见解,共同探讨推进AI在生物医药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可行路径。

专家一致认为,AI必须与实验验证紧密结合,数据标准化是推动AI落地的关键。同时,AI、细胞工程、微生物组、柔性生物电子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整个生物医药行业,虽然每个技术方向都面临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孕育着新的机会,而跨学科合作、数据共享、国际交流将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

美迪西执行副总裁兼美国公司总裁林庆聪博士.webp

美迪西执行副总裁兼美国公司总裁林庆聪博士

这不仅是美迪西波士顿研发中心成长历程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次行业智慧的深度碰撞。通过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

美迪西波士顿研发中心.webp

一载基业初展卷,万里宏图再赴征。美迪西继续以波士顿研发中心为支点,持续深化全球化布局,链接更多全球创新资源,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以更开放之姿、更坚实之步,共同推动新药研发迈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具突破性的新时代。

相关新闻
×
搜索验证
点击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