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EN
  • 业务咨询

    中国:

    Email: marketing@medicilon.com.cn

    业务咨询专线:400-780-8018

    (仅限服务咨询,其他事宜请拨打川沙总部电话)

    川沙总部电话: +86 (21) 5859-1500

    海外:

    +1(781)535-1428(U.S.)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线留言×
点击切换
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化药立项评估三大考量

2016-04-07
|
访问量:

  就在2016年的前三个月,CFDA连番公告,从针对化学药品的“药化注册司关于征求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工作程序意见的通知”到“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再到“公开征求研制过程中所需研究用对照药品一次性进口有关事宜的意见”。
  各公告或征求意见稿指明了CFDA对化学药制造业的激励引导方向。结合医改分级医疗、医保“二保合一”等政策,2016年企业的战略调整方向与应对之策越发变得关键,居高不下的成本已经不像以往低成本优势的年代企业可以随时任性“改改改”了。


化学立项评估

   必须创新与临床价值并重

  即便是新1类与新2类,立项亦有不小风险,必须顺应政策风向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中指出,对于新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和新2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在新药监测期的新药,要具备“临床价值”。这是政策层面一再强调的,“全球新”的项目更是备受重视。
  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创新药注册申请和转移到中国境内生产的创新药注册申请,都属于优先审评审批的范围。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罕见病、恶性肿瘤、儿童用药及老年人特有和多发的疾病更是CFDA所期望有突破的疾病治疗领域。
  新药立项姑且不论药物开发新机理风险与成功几率,我国新药定价机制尚未明确,国家卫计委对专利药降价50%的谈判案例更给研发型企业带来信号——“以价格换市场”将是大势。市场的选择变得越发重要,恶性肿瘤以及老年人多发疾病如糖尿病等,将是企业积极布局的领域。
  新药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透明,临床前的分子机理、靶点筛选的技术也越发成熟,临床前化学物质的项目价格也越发透明。然而,项目的失败率,从筛选开始估算,即使知道机理也有99%的失败率。临床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在,若要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必须在临床前如动物和细胞模型等环节进行优化。

  头脑风暴:

  迫于资金压力,研发型小企业将致力于发展临床前项目,筹资能力好的小企业会选择1~2个项目推进到临床Ⅰ期到Ⅱ期。大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等资金充裕的公司,则更多会采纳技术转让的方式并购临床Ⅱ期到Ⅲ期项目。
  鉴于国际性项目的估值较为合理,在项目背景调查充足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我国企业收购国际优质项目预计会逐步增加。通过对项目的效率、成功几率、机理和靶点的认识程度、动物和细胞模型试验严谨性等横向指标比较,企业会越来越倾向于与流程化可控的研发机构合作研发。
  产学研项目虽然更易获得政府基金扶持,但往往市场价值有限,大多数项目止步于临床前,企业可转化率低将进一步降低合作的可能性。

  “一致性评价”影响几何?

  从仿制到改良,都逃不过与原研药PK,搞不好大笔投入就“打水漂”,需充分评估项目的机会与风险
  一致性评价从2013年开始摸索方法至今,真正能够符合相关规定的,大概只有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上市并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药品。因此,没有在欧美等市场上出口的药品生产厂家,特别是口服基药生产厂家,将面临新一轮行业洗牌。
  口服基药企业由于有时间限定和竞争前三家获批一致性的双重压力,在原料的可及性和市场潜力的双重评估后,市场销量大的产品将有较多厂家愿意投入,其中能够豁免生物等效性试验(采取体外溶出度试验)的药品更是竞争热点。
  原研药或在欧美等国已经上市的药品(即参比试剂)是否在国内上市,也是一个关键评判点。目前所要求的对照药品一次性进口所需的资料,对国内企业而言获取难度非常高。这意味着个别不能豁免生物等效性试验且参比试剂国内无上市的药品面临停产危机。
  对原研药无法追溯或者原研药已经撤市的已上市药品,国家总局明确了“不建议申请仿制”的态度,若厂家硬是要强仿,则不能按“一致性”仿制申报注册,而需要按新药的要求申报注册。
  此外,临床必需但价格较低的产品,由于生产企业承担不了一致性评价的高成本,也有停产的可能。
  目前已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所对应的国内生产厂家,同样也有时间限定和竞争前三家获批一致性的双重压力,必须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不过,由于参比试剂已在国内上市,暂无需担心参比试剂获取难度问题。
  新3类(仿制境外上市但境内未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抢仿类药品也是受对照药品一次性进口影响较大者。现在CDE排队临床待批的时间已大大缩短,但获得临床批件后所需的参比试剂却是新难题,而且尚未有确定新3类能转成新4类(境内申请人仿制已在境内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的法规,这将大大降低企业或研发机构申报新3类项目的热情。
  无论是强调“一致性”的仿制药还是“优效性”的改良药,都要面临与原研药PK,也都要面临参比试剂的选择。临床试验资源缺乏是改良药和大部分仿制药项目所需要面对的困境。

  头脑风暴:
  一个仿制药临床BE试验的成本高达200万元,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待遇是与过期原研药同一质量档次的价格待遇,且过期原研药也面临每年降价5%~15%的降价压力。不少企业认为,企业过了一致性评价后即可获得与过期原研一样的价格而额手称庆,然而从市场的角度看,过期原研与国产药价格完全一样时,终端购药者将更有可能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过期原研药。
  改良药更是需要通过临床证明有明显优势。目前这类药物暂无与原研药价格挂钩的定价政策,高成本投入对应的是中风险、中低回报的项目,这将分化目前一些企业的战略。部分企业积极改造应对;部分企业被动改造,竞争对手没有一家获批一致性评价前绝不参与。已获批上市的改剂型药品特别是独家剂型者,暂时没有一致性评价压力,过往价格若维持较好,将会继续保持其独占性优势。

  制剂出口与否?原研药进口与否?

  制剂国际化的评估是双向的:国内企业考虑是否加入制剂出口行列,原研药企业考虑是否进口及增加产品线
  是否开始在国内生产制剂,并将产品出口至欧美国家?这是目前国内仿制药企业分化的战略态度。此改造成本包括厂房、管理流程和数据系统等,预计需要花费上亿美元,国外药品注册的费用和临床BE试验的费用同样也不便宜。昂贵的成本仅有大型国企集团和资金充足的上市企业才有能力投资改造。依托于我国强大的原料药市场,我国制剂出口规模有望向印度看齐。
  进口方面,一致性评价的规则不明朗,会推动国内企业引进在欧美国家上市的产品,这仍待新5.2类药(境外上市的非原研药品<包括原料药及其制剂>申请在境内上市)的注册流程简化新规颁布才能做进一步评估,产品进口价格、国内终端价格和进口药注册成本依然是项目重要的考虑因素。
  进口原研药,即新5.1类药(境外上市的原研药品<包括原料药及其制剂>申请在境内上市),也将面对国内降价压力以及过一致性评价药品的竞争冲击。注重利润核算的外企,在测评本土化生产后,若产品仍有利润空间,将增加在华生产的相关产品线。

  [结语]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化药企业将强者恒强,弱者逐渐被淘汰,需要作调整的往往是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此类企业的未来发展将因个体的选择而分化,要么步入强者行列,要么被边缘化。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信息较封闭,走弯路损耗最大的是时间成本,路上仍有路可以走。而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困难的是在庞大的信息量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若走了弯路,回头发现便已无路可走。


相关新闻
×
搜索验证
点击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