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EN
EN
  • 业务咨询

    中国:

    Email: marketing@medicilon.com.cn

    业务咨询专线:400-780-8018

    (仅限服务咨询,其他事宜请拨打川沙总部电话)

    川沙总部电话: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线留言×
点击切换
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溶出”还是“BE”,何为临床疗效“金标准”

2016-04-26
|
访问量:
《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应采用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评价,允许企业采取体外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进行评价。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进行评价的品种,以后还应当采取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后续评价。”
一时间业界出现了“溶出派”和“BE派”两大阵营的对峙,“究竟谁才是临床疗效一致性的金标准”也引发了诸多探讨。在4月21-22日召开的第六届亚洲仿制药国际峰会上,多位业内专家就如何正确看待体外溶出与BE试验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溶出试验还是BE试验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BE试验作为仿制药物上市的批准证据。尽管体外溶出试验具有操作方便快捷、花费少、重现性好等优点,并且具备潜在的BE试验预测力,但其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体内生物等效性。
多位与会专家均表示,进行体外溶出试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体内BE试验的成功率。体外溶出一致,体内生物等效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体外溶出不一致,也可能会出现体内生物等效的情况。在对药物体内吸收机理足够了解的条件下,企业也可以在体外溶出不一致的情况下进入BE试验,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进入BE试验之前就确保体外多条溶出曲线做到一致。
“四个溶出介质中,两个一致两个不一致,关键在于判断哪条溶出曲线更有预测力,具有什么样的生理含义。”某大学教授杨某认为,如果企业竭尽全力后发现溶出曲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可以考虑进入BE试验。他强调,体外溶出只是人体生物等效的指标之一,每一种检测方法各有利弊,很难用单一的检测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企业要善于利用各种工具组合起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某医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表示:“不要机械地理解为四条曲线,做得越多,进入BE试验的时候心里越有底,我鼓励企业尝试在各个介质条件下进行溶出试验,这是为我们自己好。”
此外,他还提示,要特别关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等关键指标的变异值,估算试验的偶然变异和制剂间的差异,有助于确定正式试验的样本例数,以便企业判断BE试验的相关预算。

BE试验豁免有难度

“仿制药和原研药在原料辅料、处方工艺方面的差异,设计不合理,试验执行等多种因素都可能造成BE试验失败。”对此,他建议企业多讨论、多交流,试验前要对暴露水平影响敏感因素进行预估和控制,预先演练试验过程,从而更好地磨合研究队伍,“依据预BE试验结果,对比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体外释放特点和体内药时曲线特点,理解药物吸收机理,明确限速步骤,同时对体内AUC、峰浓度、变异等影响分开讨论,进一步优化处方工艺。”
然而,无论从时间上还是资金上来看,BE试验都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CFDA于4月8日下发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规定,符合豁免生物等效性试验原则的品种,允许采取体外溶出度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具体品种名单由CFDA另行公布。
“这提示我们,有些药物是否可以通过体外足够多的试验尽量减少体内试验,达到豁免标准?”某大学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教授建议, 采取BCS1类药物首选申请BE豁免的策略,BCS3类药物在做好体外一致的情况下,特别是15min溶出大于85%的品种,应争取做到BE试验十拿九稳。
不过,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王博士提出了疑问,“基于BCS1类的生物豁免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高溶解性和快速溶出相对较容易证明,关键是高渗透性,如果申报资料的英文说明书或者FDA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上标明该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100%,是否还需要每家企业做渗透性验证试验?”
据一位熟悉国外仿制药研发的业内人士介绍,测定药物渗透性的试验难度很大,不容易找到具备相关仪器和技术的实验室,并且花费的成本与BE试验相差无几。“虽然FDA在2015年5月把生物等效豁免拓展至BCS3类药物,看上去口子更宽了,但借鉴其申请及批准BE试验豁免药物的实际经验,国内BE试验豁免落地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评估风险很关键

在北京某生物公司CEO看来,不同品种本身的特性也为BE试验的成功与否带来了不确定性,比如有些品种只要能够控制批次之间的差异,通过BE试验的概率就很高;有些品种即使能够保证体外溶出一致,BE试验仍然存在很高的失败风险,所以企业应当首先考虑参比制剂确定、BE试验成功率较高的品种。“希望国内企业一方面可以积极主动参与一致性评价,另一方面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抱团形成统一的声音,解决进口替代和医保支付可及性的问题。”
据了解,在四条溶出曲线一致的情况下,美国市场一次性通过BE试验的成功率在50%左右,如果前期进行的预BE试验能够取得成功,正式BE试验成功率可以提高到80%。
有专家指出,即使把原研药与原研药进行比较,也会存在一定概率等效药品不等效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企业依据风险高低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执行路径和关键步骤。“以往100%通过BE试验的现象不复存在了,企业要做好有可能会失败的心理准备。”
相关新闻
×
搜索验证
点击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