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可及性指数榜GSK五连冠
在确保中低收入国家民众的药品可及性上,制药行业常常被外界指责所做的工作还不够。不过,根据药品可及性基金会(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近日发表的《2016药品可及性指数报告》,一些制药公司正在这方面取得进展。
比如,一些制药公司开始通过合作行动开发所需的药物,一些制药公司则承诺免除或放弃专利权,通过许可交易行动,让其开发的品牌药可以被仿制生产。
当然,制药行业在这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检验20家药企成绩
AMF分析了制药公司在107个国家所采取的旨在降低患者获取药品的困难程度的政策和做法,所涉及到的药品涵盖50种不同的疾病的治疗药物。为了评价制药公司的工作成效,基金会认真调查了药品的定价,专利和许可交易,研发、优质生产和安全监测,产品捐赠和慈善活动,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该基金会随后汇总了调查结果,并编制了一份指数榜单。该榜单对前20大制药公司对改善中低收入国家患者药品可及性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排序。
结果显示,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第5次在这份指数榜单上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强生(Johnson & Johnson)和诺华(Novartis),而安斯泰来(Astellas)的表现最差。
上一次的指数榜单是在2014年发布,相较来看,罗氏(Roche)此次的排名下降,从上次的第12位跌至第19位。诺和诺德(Novo Nordisk)下跌得更加厉害,从上次的第2位跌至这次的第10位。
阿斯利康(AstraZeneca)则从上次的第15位攀升到第7位,武田制药(Takeda Pharmaceutical)从第20位攀升到第15位。
GSK首席执行官安伟杰(Andrew Witty)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对经营模式实施了根本性的改革,能够尽可能地向患者提供经济实惠的产品,与此同时,又可以获得必要的回报,使经营业务和研发投资能够持续下去。”
药物研发聚焦五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某些领域制药公司的进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例如,在可承受能力这一关键衡量指标上,没有出现任何改善的迹象。可承受能力是指制药公司考虑了人们对药品支付能力的定价计划所覆盖到的药品比例。研究结果显示,在850种药品中,只有5%拥有的定价策略符合这份指数所设定的主要标准。
过去4年来,采用公平定价策略的制药公司的数量从2012年的16家增加到了2016年的19家。缺血性心脏病取代艾滋病,成为公平定价的产品数量最多的治疗领域。吉利德科学(GileadSciences)拥有公平定价策略的产品比例最高,达到50%。
AMF还确定了它所称的84个产品缺口(指迫切需要制药公司开展研发工作,但经济激励动力很低的领域),制药公司为其中的31个产品缺口开发了151只药物,但是,大部分研发工作都是由6家制药公司实施的。其中一马当先的是GSK,其次是艾伯维(AbbVie)。
该基金会还考量了产品的注册情况(制药公司向特定国家提交药物销售申请的情况),但分析发现,这样的产品注册相当有限。
研究报告还统计了420个研发项目,这些研发项目旨在满足中低收入国家人们的特定需求。这一研发数量要比2014年的93个大幅增加,制药公司的研发线主要集中在五大疾病治疗领域:下呼吸道感染、糖尿病、疟疾、病毒性肝炎和HIV/艾滋病。这些疾病造成了相对较大的负担,每一种疾病都拥有很大的商业市场,或者有着较高的优先治疗需求。
分享到: